素有“世界花园”之称的瑞士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科研水平高度发达。在这个只有700万人口的中欧国家产生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计的中国学者来到瑞士进修、学习,许多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想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国服务。
记者在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处了解到,一种以合作研究过渡到回国服务的方式正为许多海外学子所采纳。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日内瓦大学移植研究室主任、中国学者娄晋宁博士。
娄晋宁今年43岁。他于1990年来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免疫学学习班。学习班结束后,他被世界卫生组织免疫学中心选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的脑疟疾专家乔治·高的实验室,娄晋宁建立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植技术,并在脑疟疾、多发性硬化、急性呼吸群迫综合症以及移植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从病变的器官分离微血管内皮细胞并研究它的表形及功能的改变;发现细胞膜结合型的细胞可以通过直接的细胞间接触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发现了血小板在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微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微血管病变形成的机理以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娄晋宁应邀多次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在国际性重要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一项研究获瑞士监护医学会1996年最佳医学研究奖。
娄晋宁博士主要研究器官移植的排异机理。他的研究室配有8名工作人员,并获得瑞士国家研究基金的资助,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非常优越,然而,7年多的海外生活使他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现在虽然是研究室主任,研究成果和论文却永远不会署上“中国”两个字。他要通过合作研究为将来回国工作创造条件,搞出中国人自己的科研成果来。
娄晋宁告诉记者,他已经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签订了在移植免疫学领域合作研究协议,为期二至三年。由娄晋宁协助在中日友好医院建立胰导移植动物模型、确立人及动物胰导分离方法并合作进行胰导排斥机理的实验研究。他将利用国外的科研条件和学术地位,每年回国工作两个月,为合作项目提供有关实验研究的细胞系、实验材料、试剂及部分研究经费。
谈到为什么选择以合作研究过渡到回国服务的方式时,娄博士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回国服务的方式很多。目前国内的科研条件、人事制度以及信息交流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国内接收单位在安排回国留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一个过程。从合作研究过渡到回国服务的优势在于,留学人员在回国之前通过合作研究已经与国内有关部门有所接触,不仅增进了合作双方的相互了解,也为回国工作准备了各种条件(包括实验室条件和经费)。这样,留学人员回国后可以马上进入角色,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娄晋宁最后向记者表示,落叶归根,他的根在中国,他的目标是通过两、三年的合作研究后回国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奉献给中国的科研事业。